第(2/3)页 晚上的视线不如白天,即便是有照明弹,视线还是有些影响。 经验稍微丰富的老兵就要聪明一些,趁着照明弹要亮起时,主动等着日军送上门。 然后直接朝着日军下一步要出现的位置开枪,倒是有一些斩获。 但老兵还是少了些,还是让不少日军趁机不断逼近阵地。 好在一连这边很快调整过来,既然追不上日军,那就用火力封锁。 在近战,伞兵的优势很明显。 先不说机枪和半自动步枪,那些冲锋枪、卡宾枪,射速又快,火力又猛,只要日军敢出现在阵地附近,绝对能让日军好好吃一壶。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。 当一支五六十人的日军靠着丰富的经验,交替掩护出现在一连左侧的前沿阵地时,还没来得及高兴,就被工事里那密集的火力打的抬不起头。 一时间各种武器齐齐开火,还有手雷齐刷刷地扔出来,不少日军都没反应过来,就被滚落在身边的手榴弹炸死或者密集的火力网撕成碎片。 即便是有日军抓住机会冲入了阵地,但面对伞兵有力的反击,日军还是没能得逞。 左右两侧的前沿阵地都是如此,战斗十分激烈,伞兵也出现了损伤,而且在不断增加。 前沿阵地上的伞兵此时肯定没法撤回来,但是这么下去,迟早要被日军给耗死。 因此王三娃当即集中从二连和三连抽调的两个加强排,直接从日军两侧发起反攻。 没错,就是反攻。 说是反包围也可以。 参与进攻前沿阵地的日军一共两个中队,一边一个,后面还有炮兵支援。 不过眼前的日军炮兵并不强。 因为战斗开始之初的日军火炮只是九二步兵炮和迫击炮。 倒不是日军没有山炮和野炮,而是时间紧急,加上中国飞机的轰炸,威力更大的火炮一时运不上来。 或许此时正在运输过来的路上,但是现在参战的日军炮兵并不强。 反攻的部队并没有直接对进攻一连阵地的两个日军中队发起进攻,而是向北迂回了几百米,从一个叫徐家陂的地方发起的进攻。 第(2/3)页